- 論壇徽章:
- 0
|
%…a: 遠程IP地址 %…A: 本地IP地址 %…B: 已發(fā)送的字節(jié)數(shù),不包含HTTP頭 %…b: CLF格式的已發(fā)送字節(jié)數(shù)量,不包含HTTP頭。例如當沒有發(fā)送數(shù)據(jù)時,寫入‘-’而不是0。 %…{Foobar}C 發(fā)送給服務器的Cookie Foobar的內(nèi)容 %…D: 服務器請求時間,微秒 %…{FOOBAR}e: 環(huán)境變量FOOBAR的內(nèi)容 %…f: 文件名字 %…h(huán): 遠程主機 %…H 請求的協(xié)議 %…{Foobar}i: Foobar的內(nèi)容,發(fā)送給服務器的請求的標頭行。 %…l: 遠程登錄名字(來自identd,如提供的話) %…m 請求的方法 %…{Foobar}n: 來自另外一個模塊的注解“Foobar”的內(nèi)容 %…{Foobar}o: Foobar的內(nèi)容,應答的標頭行 %…p: 服務器響應請求時使用的端口 %…P: 響應請求的子進程ID。 %…{format}P 服務器的子進程ID,或者線程id,可利用的格式是pid或者tid. (Apache 2.0.46 and later) %…q 查詢字符串(如果存在查詢字符串,則包含“?”后面的部分;否則,它是一個空字符串。) %…r: 請求的第一行 %…s: 狀態(tài)。對于進行內(nèi)部重定向的請求,這是指*原來*請求 的狀態(tài)。如果用%…>s,則是指后來的請求。 %…t: 以公共日志時間格式表示的時間(或稱為標準英文格式) %…{format}t: 以指定格式format表示的時間 %…T: 為響應請求而耗費的時間,以秒計 %…u: 遠程用戶(來自auth;如果返回狀態(tài)(%s)是401則可能是偽造的) %…U: 用戶所請求的URL路徑 %…v: 響應請求的服務器的ServerName %…V: 依照UseCanonicalName設置得到的服務器名字 %…X 響應完成后的連接狀態(tài)。 X = 在請求完成之前,連接忽略。 + = 在請求發(fā)送后,連接保持。 - = 請求發(fā)送后連接關閉。(This directive was %…c in late versions of Apache 1.3, but this conflicted with the historical ssl %…{var}c syntax.) %…I 接收字節(jié),包括請求和頭。不能為0。你需要啟用mod_logio. %…O 發(fā)送字節(jié),包括頭。不能為0。你需要啟用mod_logio.Referer log format Referer日值格式 “%{Referer}i -> %U” Agent (Browser) log format 代理(瀏覽器)日值格式 “%{User-agent}i”在所有上面列出的變量中,“…”表示一個可選的條件。如果沒有指定條件,則變量的值將以“-”取代。分析前面來自默 認httpd.conf文件的 LogFormat指令示例,可以看出它創(chuàng)建了一種名為“common”的日志格式,其中包括:遠程主機,遠程登錄名字,遠程用戶,請求時間,請求的第一 行代碼,請求狀態(tài),以及發(fā)送的字節(jié)數(shù)。 有時候我們只想在日志中記錄某些特定的、已定義的信息,這時就要用到“…”。如果在“%”和變量之間放入了 一個或者多個HTTP狀態(tài)代碼,則只有當請求返回的狀態(tài)代碼屬于指定的狀態(tài)代碼之一時,變量所代表的內(nèi)容才會被記錄。例如,如果我們想要記錄的是網(wǎng)站的所 有無效鏈接,那么可以使用:LogFormat %404{Referer}i BrokenLinks 反之,如果我們想要記錄那些狀態(tài)代碼不等于指定值的請求,只需加入一個“!”符號即可:LogFormat %!200U SomethingWrong
|
|